苗栗縣誌記載,苗栗的陶器製作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三義鯉魚潭水庫出土的伯公壟文化,可推衍至距今約數千年前,清代初期即開始有陶製器皿如水缸、龍罐、陶甕等生活用品的痕跡,最早有正式紀錄的陶器製造業者為日治時期居於苗栗西山地區的日本人岩本東作,並將技術傳承下來,其後更有窯場開始聘用來自唐山的福州師傅,因而使苗栗陶藝的技術主流分為日本及福州派系,也因為苗栗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質土,為臺灣唯三產陶土的地區之一,加上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多方具備之下才能讓苗栗陶在傳習到精湛製陶技術的那一刻起,無後顧之憂的製造與蓬勃發展。
苗栗縣位於臺灣中部地區,早期是發展傳統陶瓷,是臺灣陶瓷的重要產地之一。臺灣的窯業就是從苗栗公館這一帶發展的,是由日本人首先在山線的公館開發的,其後在當地開花散葉,而苗栗地區早期的製陶技術幾乎完全是由日本人開發的,由於苗栗在地理環境上具有豐富的天然資料,所以在日本時代引起日本人的注意,因而在此地積極發展陶業,苗栗成為日本人在臺投資的重要地區,日本人在苗栗引進資金和技術,奠定了苗栗陶業發展的基礎。
苗栗陶瓷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主要是由於其特有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早期陶瓷設廠地點的選擇原料的取得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苗栗豐富的資源使其很適合於早期陶業的發展。在交通發達之後,交通影響原料、燃料與產品的運輸以及交通狀況的不同,窯場的經營形態也會跟著改變,因而人力與市場成為決定設廠的主要因素,日本時代縱貫鐵路已經通車,並在苗栗設站,且拓南窯業株式會社使用煤炭為燃料,必須依賴鐵路運輸,因而把工廠設在苗栗市區。
苗栗陶業之所以能夠發展主要是由於黏土和燃料兩大重要條件為基礎,燒陶的燃料依其性質可分為固體燃料包括薪柴與煤炭、液體燃料有石油、氣體燃料有石油氣與電力等,而苗栗是陶業界使用天然瓦斯的先驅,以天然瓦斯作為燒陶燃料的優點有三個:價格低廉、處理方便、品質優良,由於苗栗地區居民以客家人為主,客家文化也在陶瓷發展的風格上呈現了一定的影響力,在原料的使用上,盡量使用價格低廉天然資源;在產品的表現上,不事雕琢,釉藥中也很少使用色料,而顯出樸實無華的風格,且苗栗是臺灣石油礦最豐富的寶地,也是最重要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錦水、出磺坑及通霄等地,而苗栗最初是以登窯燒陶,主要以木柴為燃料,由於苗栗地區多山,富於森林資源,且山上種植很多相思樹,木柴富於油質,是很理想的燃料,因此成為苗栗陶業最初的主要燃料。
苗栗陶瓷發展的過程中,最初使用的是天然的薪柴,苗栗的薪柴燃料與其他地方並無太大的差異,唯獨天然瓦斯最具特色,使這裡的陶瓷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當時日本時代開始使用天然瓦斯與煤炭,到戰後才有使用電力,但因日治早期苗栗地區的電力供應並不普及,在公館地區還沒有電力可以用時,所以在公館、大坑的陶瓷工廠只能用傳統的手工拉坏法來生產,而後電力的開發使苗栗的陶業走向現代化的階段。
1970年代苗栗陶瓷發展的主流為裝飾陶瓷,也是苗栗陶瓷轉型的重要時期,由於這項產品的轉型成功,使得苗栗的陶業得以延續慧命,從此以後,苗栗陶業由製作陶器轉向瓷器發展,在苗栗陶業的生態上,是一次重大的變革。
由於苗栗有豐富而優良的黏土,在黏土原料方面的有利條件為土質優良與儲量豐富,可以耐到1350℃的高溫,加上使用瓦斯燃料時,溫度可以很容易控制,達到1250℃以上的高溫,在東部山地與丘陵地富於黏土資源和燃料資源,公館當地八角崠山脈西麓上福基砂岩層中就有品質良好的黏土,其主要產地在福基和大坑等地,因而成為苗栗陶業的重要核心地區,而在陶的產品或作品方面,一直不脫離日用陶瓷的範圍,而和民眾的日常生活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苗栗又蘊藏豐富的黏土資料,因此在陶藝創作上,常見以柴燒陶為表現者,強調柴燒窯燒製作品,傳承了苗栗「窯之故鄉」的地方特色。
苗栗的傳統陶業發展而言,大致是依著包仔窯、登窯、蛇窯和四角窯的順序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