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LIPOTTERY
苗栗陶品牌計畫緣由

苗栗擁有豐富的山林、多樣化的原礦土,優良的自然資源讓「陶」在苗栗已有百年的發展歷史,不僅是全臺灣擁有最多座柴窯所在地,也帶動著地方的經濟繁榮,孕育了許多陶藝名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由傳統生活陶轉型至裝飾陶瓷,其後再因塑膠製品的導入及產業的外移,使得苗栗陶瓷產業日漸凋零、沒落。

這樣極具文化底蘊的地方產業,不能因時代的變遷而消失,近年來,苗栗縣政府積極推動陶瓷技藝的傳承與復甦,逐步轉型發展柴燒陶、藝術陶,藉由國際藝術交流,以漸進式的方式推動陶藝相關課程及藝文教育扎根計畫;同時,亦向文化部及客家委員會等中央單位爭取經費,邀請國內外優秀陶藝家進行學術研討,定期辦理陶藝展覽,提升苗栗陶之鄉能見度,藉由文化的交流、認同與融合,開創陶瓷發展的新契機,賦予陶藝新視野,進一步奠定品牌基礎,號召更多年輕世代加入享受苗栗陶的生活美學行列。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為了體現苗栗縣「陶甕故鄉」的美名,向客家委員會補助經費辦理「苗栗陶品牌打造計畫」,規劃系列活動,以多元化形式帶領民眾接觸陶藝文化,打造新秀嶄露頭角的創作平台,讓苗栗山城的陶藝創作注入新的活力,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苗栗陶」做為在地文化傳承要角,透過計畫完成縣內陶藝家資源盤點,深入探討苗栗陶藝文化的發展歷史,同時挖掘更多優秀陶藝家及窯場旅遊秘境,將陶藝與學校、社區、產業緊密連結,開拓深度旅遊路線,並結合手作DIY,讓人們在互動之中,體驗更深刻苗栗在地文化,藉觀光的行銷推動,活絡地方發展,重新找回苗栗陶光輝!

簡介

苗栗縣誌記載,苗栗的陶器製作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三義鯉魚潭水庫出土的伯公壟文化,可推衍至距今約數千年前,清代初期即開始有陶製器皿如水缸、龍罐、陶甕等生活用品的痕跡,最早有正式紀錄的陶器製造業者為日治時期居於苗栗西山地區的日本人岩本東作,並將技術傳承下來,其後更有窯場開始聘用來自唐山的福州師傅,因而使苗栗陶藝的技術主流分為日本及福州派系,也因為苗栗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質土,為臺灣唯三產陶土的地區之一,加上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多方具備之下才能讓苗栗陶在傳習到精湛製陶技術的那一刻起,無後顧之憂的製造與蓬勃發展。

苗栗縣位於臺灣中部地區,早期是發展傳統陶瓷,是臺灣陶瓷的重要產地之一。臺灣的窯業就是從苗栗公館這一帶發展的,是由日本人首先在山線的公館開發的,其後在當地開花散葉,而苗栗地區早期的製陶技術幾乎完全是由日本人開發的,由於苗栗在地理環境上具有豐富的天然資料,所以在日本時代引起日本人的注意,因而在此地積極發展陶業,苗栗成為日本人在臺投資的重要地區,日本人在苗栗引進資金和技術,奠定了苗栗陶業發展的基礎。

苗栗陶瓷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主要是由於其特有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早期陶瓷設廠地點的選擇原料的取得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苗栗豐富的資源使其很適合於早期陶業的發展。在交通發達之後,交通影響原料、燃料與產品的運輸以及交通狀況的不同,窯場的經營形態也會跟著改變,因而人力與市場成為決定設廠的主要因素,日本時代縱貫鐵路已經通車,並在苗栗設站,且拓南窯業株式會社使用煤炭為燃料,必須依賴鐵路運輸,因而把工廠設在苗栗市區。

苗栗陶業之所以能夠發展主要是由於黏土和燃料兩大重要條件為基礎,燒陶的燃料依其性質可分為固體燃料包括薪柴與煤炭、液體燃料有石油、氣體燃料有石油氣與電力等,而苗栗是陶業界使用天然瓦斯的先驅,以天然瓦斯作為燒陶燃料的優點有三個:價格低廉、處理方便、品質優良,由於苗栗地區居民以客家人為主,客家文化也在陶瓷發展的風格上呈現了一定的影響力,在原料的使用上,盡量使用價格低廉天然資源;在產品的表現上,不事雕琢,釉藥中也很少使用色料,而顯出樸實無華的風格,且苗栗是臺灣石油礦最豐富的寶地,也是最重要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錦水、出磺坑及通霄等地,而苗栗最初是以登窯燒陶,主要以木柴為燃料,由於苗栗地區多山,富於森林資源,且山上種植很多相思樹,木柴富於油質,是很理想的燃料,因此成為苗栗陶業最初的主要燃料。

苗栗陶瓷發展的過程中,最初使用的是天然的薪柴,苗栗的薪柴燃料與其他地方並無太大的差異,唯獨天然瓦斯最具特色,使這裡的陶瓷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當時日本時代開始使用天然瓦斯與煤炭,到戰後才有使用電力,但因日治早期苗栗地區的電力供應並不普及,在公館地區還沒有電力可以用時,所以在公館、大坑的陶瓷工廠只能用傳統的手工拉坏法來生產,而後電力的開發使苗栗的陶業走向現代化的階段。

1970年代苗栗陶瓷發展的主流為裝飾陶瓷,也是苗栗陶瓷轉型的重要時期,由於這項產品的轉型成功,使得苗栗的陶業得以延續慧命,從此以後,苗栗陶業由製作陶器轉向瓷器發展,在苗栗陶業的生態上,是一次重大的變革。

由於苗栗有豐富而優良的黏土,在黏土原料方面的有利條件為土質優良與儲量豐富,可以耐到1350℃的高溫,加上使用瓦斯燃料時,溫度可以很容易控制,達到1250℃以上的高溫,在東部山地與丘陵地富於黏土資源和燃料資源,公館當地八角崠山脈西麓上福基砂岩層中就有品質良好的黏土,其主要產地在福基和大坑等地,因而成為苗栗陶業的重要核心地區,而在陶的產品或作品方面,一直不脫離日用陶瓷的範圍,而和民眾的日常生活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苗栗又蘊藏豐富的黏土資料,因此在陶藝創作上,常見以柴燒陶為表現者,強調柴燒窯燒製作品,傳承了苗栗「窯之故鄉」的地方特色。

苗栗的傳統陶業發展而言,大致是依著包仔窯、登窯、蛇窯和四角窯的順序而發展。

陶業發展
  • 包仔窯

    包仔窯引進臺灣的歷史很早,如今苗栗的包仔窯可能只剩下後龍還有兩處,而真正還可以操作的只有「協明窯業」一處而已,而「協明窯業」這座包仔窯外觀呈上部略窄的正方形,窯頂略為鼓起,整個造形很像饅頭一般,整座窯爐包含著兩個獨立的小窯,最前面為兩個窯門,分別屬於兩座小窯,其後緊接燃燒室,中間為窯室,最後面接著煙囪,共有六支煙囪,事實上它們分別屬於兩座窯爐,每座小窯都有三支煙囪。

    包仔窯的規模有大小不同,有的是獨立的一座窯爐,常多為兩個窯爐並列,且以燃燒室、窯室以及煙囪等三個部分構成,燃燒室位於窯門之後,緊鄰窯室,為了防止燒成時,火焰直接接觸坏體,在裝窯時,還是要設法阻止火焰和坏體的接觸,整個窯室的內部好像是一段短短的隧道,而窯室盡頭為後窯牆,它的上方留有兩個排氣口,作用是在燒窯的初期能夠使部分的火焰和大部分的水氣由這裡排出窯外,等到溫度提高之後,就要逐漸把它封堵,最後完全封閉,以免熱氣外洩,等到燒窯完畢在冷卻階段時,又要把這裡打開,使冷卻的速度加快。

    它屬於半倒焰式窯爐,窯溫尚屬平均,專門燒製傳統的磚瓦,且燒成時間很長,所以可以燒出厚度較大的磚瓦,而燒出來的產品也富於樸素而溫潤的質感,因建築生態的改變,如今磚瓦建築又逐漸被鋼筋水泥建築所取代,市場更進一步萎縮。

  • 蛇窯

    蛇窯引進臺灣的歷史略晚於包仔窯,但也有相當長遠的歷史,蛇窯的特點是可以依山建築,靠著窯室的坡度形成窯內自然抽力,不需較高煙囪,構造比較簡單,築窯費用很經濟,且窯內氣流和溫度則可自然上升,又可利用煙氣預熱坏體,燃料的消耗量不算太高,窯頭為主要燃燒室,外觀呈長方形,窯頭低於地面約40公分,是全窯最低的部分,二者之間有一道擋火牆相隔,這道牆也有人稱為「火將軍」,目的在防止燒窯時的火焰直接接觸產品,並避免灰燼進入窯室,以沾污產品,有些蛇窯是直接建立一道擋火牆,並在上留下幾個通火口,讓熱氣平均進入窯室,且蛇窯也反映了業者經營的心態,它的構造簡單、操作容易、生產效又高,即使在品質上並不是很完美,卻也很受講求效率的業者所歡迎,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購買力的增強,陶瓷產品走向高級層次,蛇窯所生產的粗陶器,在今日的社會中已經很難再被接受

  • 登窯

    登窯原來是中國傳統的窯爐之一,最早使用在福建地區,後來引進日本,廣為窯場普遍的使用,成為苗栗陶業發展的特色,而使用天然瓦斯為燃料,也成為苗栗陶瓷發展的重要成就。

    登窯為半連續式的窯爐,在日本時代才由日本引進苗栗地區,它的結構也簡單,適合以木柴作燃料,且作業上比較靈活,裝窯、燒窯和出窯等都可以同時進行;升溫比較快、冷卻也快,且燒成周期短。

    登窯和蛇窯一樣,整個外觀呈長條形,是由一間一間的窯室連接而成的,使用此窯在臺灣所燒製的產品有兩大類型,第一種用於燒製日用陶器;第二種用於燒製紅磚,而苗栗本地人的登窯用以生產臺灣式的水缸、陶甕等日用粗陶器,後來則生產大量的酒甕和鹽酸甕等產品,由於苗栗地區由於土質良好,很適合製作酒甕,且登窯的燒成溫度大多比蛇窯高,窯溫分布也比較平均,燒出來的酒甕質地十分密緻,用來裝酒不易揮發,所以從日本時代開始,就製作大量的酒甕供應一般民間與專賣局使用。

    由於登窯的窯床是平坦的,不像蛇窯的窯床呈斜坡狀,所以很容易把陶管裝在窯裡燒製,燒紅磚登窯的窯室可多達十五、六間,苗栗地區燒陶器用的登窯大都為七、八間窯室,且以登窯燒陶器的經濟效益比較高,在燒的時候餘熱會通到下一個窯室去,把後面的窯室預熱,如果前面窯室溫度達到一千度時,後面可能已經有八百度了,這樣燃料比較節省。

  • 四方窯

    四方窯以其外形成四方形而得名,又稱「四角窯」或「角窯」,以煤炭為主要燃料,所以也稱「煤炭窯」,而四方窯的出現,可以說是臺灣陶瓷發展史上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四方窯為一種倒焰式窯爐,燒成溫度比較高,其火焰直接由燃燒室流向窯尾後排出窯外,只能在窯中形成橫焰式的流向及在窯床底下設置煙道,所以火焰在窯爐裡面必須從窯床下的煙道通過,形成真正的倒焰流向,在結構上是一種全新的窯爐形式,不同於傳統的窯爐,最明顯的是它有一支很高大的煙囪,靠著煙囪產生強大的抽力,使窯內的熱氣流可以順利地上升。

    四方窯於日本時代由日本人引進臺灣,主要用於燒製溫度比較高的碗盤、耐火磚、與瓷磚等產品,而燃料使用煤炭和重油,也可以不必像柴燒窯那樣,要有廣大的空間來堆積燃料,可以很機動地選擇設廠地點,而不一定要設在山坡上,可以大幅減少工廠的用地,並使生產作業可以比較集中,提高工作效率,但在講求效率和現代工業中,四方窯仍然顯得太沒有效率。

1970年代之後
1970年代之後,才引進現代的瓦斯梭窯、電窯、自動隧道窯,乃至今天最進步的自動滾軸窯。
  • 八卦窯

    從日本時代開始,因為新式建築的需要,臺灣開始生產新式的紅磚,使用於磚造建築上,它的外觀為一大橢圓形,窯室為一條中空的長隧道形,首尾相接,環繞成一圈,在窯室中間和外圍各設有煙道,由於此窯設在地平面上,所以煙囪必須很高,約達30公尺左右,能讓熱氣經由煙道導向煙囪,而有些八卦窯的煙囪設在窯爐的中間,則此座八卦窯的煙囪則是設在距離窯爐不遠的旁邊,且此窯可以在某個部分裝窯,某個部分燒窯,而另一個部分可以出窯,如此循環,一年到頭都可以連續作業,不必停火,是一種標準的連續式窯爐。

  • 瓦斯梭窯

    臺灣從1950年代開始,陶業逐漸由內需導向轉為外銷導向,而苗栗的業者則走向西洋玩偶的路線發展,在陶業界中一方面開發新產品,逐漸從陶器走向瓷器的路線,並注重產品設計;一方面引進新技術,朝向量產化的目標發展,並使產品品質提高。

    它的外觀呈長方體,使用的燃料為桶裝瓦斯或天然瓦斯,苗栗因為地利之便,窯場大都使用天然瓦斯,且此窯有各種大小不同的規格,以鐵材為骨架,外殼覆以鐵皮,內部以斷熱磚和耐火磚砌成拱形,並以耐火纖維填塞縫隙,因此其保溫條件很優良。

    窯爐下方為一臺車,是裝置產品的地方,臺車上面也用耐火磚砌成,窯床上留有熱氣吸入孔,其下方為煙道,末端接到後窯壁的煙道,再連接到煙囪上,這樣的設計引導火焰下降形成倒焰式火路,而臺車附有鐵輪,可以在短軌道上進出窯室,為增進工作效率,每個梭窯通常都備有兩部臺車,當一部在窯內燒成時,另一部可以在外面裝窯,有如「梭子」在織布機上往返,所以把它稱為「梭窯」。

    由於梭窯的煙囪下方也設有閘門,可以控制窯內的熱氣流量,利用閘門的開閉可以控制窯內的燒成氣氛,尤其是瓷器往往需要還原燒成,梭窯乃成為最理想的窯爐。

  • 電窯

    在瓦斯梭窯尚未引進臺灣時,早已有人設計了電窯來使用,而電窯最初使用於碗盤和花瓶的釉上彩烤花,苗栗在發展西洋玩偶時,也需要用到烤花技術,所以許多窯場都同時有電窯,在溫度的控制方面,早期的電窯使用閘刀開關用人工控制,隨著溫度的上升,打開更多的開關,使更多的電線同時發熱;直到最後讓所有的電熱線全開,使溫度到達最高點,而後走向自動化,如今最先進的電窯已經使用微電腦控制,由於燒成過程完全受到控制,所燒出的坏體品質也都一致,燒成率相當高。

  • 自動隧道窯

    這種瓦斯隧道窯最先用於建築瓷,包括瓷磚業、紅磚業以及衛浴業,後來一般日用陶瓷也使用這種窯爐,此窯外殼以鐵柱和鐵皮為之,內部襯以耐火磚和斷熱磚,沿著窯爐的兩邊設置許多瓦斯燃燒器,可以加熱,且下方舖設軌道,供臺車行走,而長長的自動隧道窯內部分為預熱帶、燒成帶與冷卻帶等三大部分,坏體利用臺車帶動,由預熱帶進入窯室,經過燒成帶燒成,在冷卻帶冷卻之後出窯,坏體走完這一過程後,就窯燒而成,此窯就可以終年不必停火,日夜不停地燒著,成為一種連續式的窯爐。

  • 滾軸窯

    此窯的原理和自動隧道窯類似,都是一種長條形的窯爐,其中也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和冷卻帶等三部分,而此種窯爐為全自動化的設計操作,從原料的製備、成形加工到燒成出窯等,都以電腦控制,大量節省人力成本、產品品質優良,而產量卻倍增,真正達到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的經營模式。

由於苗栗陶瓷資源豐富,加上多元文化的進入,使得苗栗陶業呈現多彩多姿的特質,再加上民風保守,使得苗栗成為保存各種陶業窯爐種類最齊全的地方,苗栗的窯爐多、窯場多以及產品多,又具有與其他地區窯場不同的鮮明特色,加上苗栗山姿水色宜人,農特產品豐富,無論文化的知性之旅或休閒的感性之遊,苗栗都是最佳選擇。
加入會員
合作提案
Copyright © Miaoli Pottery,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con.